治疗水肿的中草药
https://youtube.com/shorts/3h9j34JQu1o?si=ls7FDCPTnVVIc-kf
治疗水肿的中草药种类较多,中医通常根据水肿的病因、病位(脏腑)、性质(寒热虚实)来辨证用药。以下是常见用于治疗水肿的中草药,主要分为利水消肿
类:
一、利水渗湿药(主治实证水肿)
-
茯苓:健脾利湿,常用于脾虚水肿。
-
猪苓:利水渗湿作用较强,常与茯苓同用。
-
泽泻:利水泄热,适用于湿热型水肿。
-
车前子:利尿通淋、清热止泻,常用于下焦湿热水肿。
-
通草:利水通乳,兼清湿热。
-
薏苡仁:健脾利水、清热排脓,适合脾虚湿盛。
-
冬瓜皮:利水消肿,常用于暑湿型水肿。
二、利尿消肿强烈药(适合急性或重度水肿)
-
大腹皮:行气利水,治疗腹胀水肿。
-
商陆(有毒):攻逐水湿,多用于实证、顽固性水肿,需谨慎使用。
-
甘遂(有毒):泻水逐饮,适用于胸腹积水,禁用于孕妇。
-
芫花(有毒):泻下逐水,临床较少使用。
-
牵牛子:泻水通便,用于实证积水。
三、补气健脾利水药(用于虚证水肿)
-
黄芪:益气固表、利水消肿,尤其适用于脾肺气虚型水肿。
-
白术: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。
-
防己:清热利湿、祛风止痛,常用于风水泛滥(水肿伴有疼痛)。
四、临床常见配方举例(辨证选用)
-
实证(风水、湿热):麻黄、杏仁、桑白皮、泽泻、猪苓、车前子。
-
脾虚水肿:四君子汤加茯苓、白术、黄芪、薏苡仁。
-
肾虚水肿:真武汤加附子、茯苓、白术、生姜、芍药。
⚠️ 温馨提示: 中草药虽天然,但也有毒副作用,尤其是攻逐类药(如甘遂、商陆)。水肿背后可能涉及心、肾、肝等系统问题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。
脸肿药方
脸肿在中医里统称为“面部水肿”,常见原因包括风邪袭表、肺气不宣、脾虚运化失调、肾虚失摄等。治疗需辨证论治,下面是几种常见证型及对应中草药方,你可以参考一下:
🌬️ 风水袭表型(起病快,多伴感冒)
症状:突然面部浮肿,按之凹陷不明显,伴有恶风、发热、头痛、咳嗽、无汗。
推荐方剂:越婢加术汤
主要药材:
-
麻黄(解表散风)
-
石膏(清热)
-
生姜、大枣(调和营卫)
-
炙甘草(益气和中)
-
白术(健脾利水)
👉 主治外感风邪引起的面部浮肿。
🌫️ 脾虚运化失常型
症状:面肿日久、神疲乏力、食欲差、四肢沉重,大便稀。
推荐方剂:参苓白术散加减
主要药材:
-
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(健脾益气)
-
山药、扁豆、莲子(健脾和中)
-
桔梗(宣肺)
-
木香(行气助运)
-
车前子(利湿)
👉 适合面部浮肿反复发作、体虚乏力型。
🧊 肾阳虚型(多为慢性水肿)
症状:面色晦暗、浮肿按之凹陷、畏寒肢冷、小便少、腰膝酸软。
推荐方剂:真武汤加减
主要药材:
-
附子(温肾助阳)
-
白术、茯苓(健脾利湿)
-
生姜(温中)
-
芍药(养阴和中)
👉 适合慢性水肿、体质偏寒者。
☀️ 湿热壅盛型(下眼袋、脸油伴肿)
症状:面肿伴油腻感、口苦口干、小便黄、大便不爽。
推荐方剂:五苓散加味或茵陈蒿汤合胃苓汤
主要药材:
-
泽泻、茯苓、猪苓(利水)
-
白术、桂枝(健脾行气)
-
茵陈、栀子(清热利湿)
👉 面部偏油、下眼袋肿大、湿热偏重型。
⚠️ 注意事项:
-
临床用药需经中医师辨证开方,切勿自行抓药长期服用。
-
面肿若合并全身浮肿、气短、尿少等,应警惕肾病或心病,建议同时检查西医相关项目。